首页 / 专题专栏 / 最新专题 / 森林防火 / 防火信息

人防+技防 黑龙江开展“追雷”行动让雷击森林火灾无处可逃

来源:
发布时间:2021-06-25 11:12
浏览次数:
【字体:

6月15日,随着春季防火期结束,森林防火工作重点转到雷击火防控上,“追雷”行动拉开帷幕。自2018年以来,黑龙江省森防指在全省重点林区组织开展了以有效应对雷击森林火灾为主题的“追雷”行动,快速查找落雷点、快速到位、快速扑救,雷击森林火灾发生次数、扑救时间、过火面积均呈下降趋势。但雷击火仍属于被动的“扑”,在主动“防”的“消减雷”技术应用方面尚待加强。

落雷早 云地闪增多北部林区雷击火形势复杂严峻

8be575cc150f4dbd8ac1e2e619d2348e.jpg

15日,大兴安岭地区迎来雷暴降雨天气,一大早驻防在大子杨山的大兴安岭地区森林消防支队一大队二中队政治指导员杨盼就和战友们带上装备,到附近林场点进行防火宣传、到防火检查站防火督察、到瞭望塔紧盯是否发生雷击火,时刻保持临战状态。

杨盼介绍说,进入6月份雷击火高发期后,支队根据每日雷电信息确定重点瞭望和巡护区域。仅一大队大子杨山执勤点,最多时每天出动120人次、装备500余件套、车辆24辆,通过人装结合巡护深入支线、岔线进行不间断的火情巡查,人员难以靠近区域利用无人机抵近侦查,确保火情早发现。

雷击火灾就是雷击引起的森林火灾,雷击火的原因主要是雷暴,特别是干雷暴,也就是俗话说的“干打雷不下雨”,雷暴形成的闪电接触地面可燃物,便具备了“天雷勾地火”的条件。省森防指日前组织有关专家进行分析研判,今年黑龙江省初雷期较早,4月26日即有落雷记录。5月份以来北部林区雷云放电活动较同期频繁,云地闪增多趋势明显,易引发雷击火灾。6月受阶段性干旱天气影响,北部林区地表极易出现干土层,枯枝落叶层和泥炭层处于干燥状态,遇有雷击或明火,易引发火灾。面对复杂严峻的雷击火形势,省森防指办公室要求各地特别划定雷击火重点时段和重点区域,死看死守,严加防范。

900761cf8c244073abed6ea653437822.jpg

统计数据显示,2011至2020年,黑龙江省共发生雷击森林火灾318起,其中大兴安岭地区占97%,是应对雷击火重中之重的地区。记者从大兴安岭地区森防指了解到,每年5至8月,来自贝加尔湖和蒙古的冷风在岭顶通过,经常出现干雷天气,伊勒呼里山以北的高海拔地区雷击火高发,主要发生在6、7两个月份。根据实际情况,大兴安岭地区今年春防期延长至7月5日。

截至6月21日,大兴安岭地区共监测到雷电次数共计7856个,单日最高是6月14日,雷电次数2036个,依托气象部门建立的雷电监测预警服务系统,精准测算雷电发生时间、方位和强度,精准预判、高效扑救雷击森林火灾。

人防+技防瞄准雷击火精准“防、打”

7e966e352c4546a3aaf0cb8109fa33c5.jpg

2020年10月份,省森防指办公室发布了其组织有关人员及省气象防雷专家和国内部分防雷企业,对我省雷击森林火灾主要发生地的大兴安岭地区雷击火防控工作进行专题调研的报告,显示近三年来,我省雷击森林火灾发生次数已占同期森林火灾总数的90%以上,大兴安岭地区发生次数占全省95%。雷击森林火灾防控问题已成为我省森林防灭火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实施“追雷行动”精准“防、打”离不开高科技的运用。省森防指和大兴安岭森防指研究利用雷电监测技术对落雷信息进行准确监测和及时推送,建立了“卫星遥感、航空巡查、高山瞭望、视频监控、远山巡护、雷电监测”六位一体的监测体系。省森防指会同省气象灾害防御技术中心利用二维雷电监测系统适时发布《每日雷电监测报告》,涵盖全省各地雷电分布图、地闪强度分布图、闪电定位监测数据分析、地闪发生次数、最大雷击强度及地闪主要集中区域,实现了对大部分重点林区雷电的精准监测。

省森防指协同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利用最新型三维闪电探测仪,在我省北部重点林区建设了“东北重点林区三维雷电监测网”,各地根据标注的落雷点信息图确定每日重点瞭望和巡护区域,并及时反馈给各瞭望塔和驻防外站。大兴安岭地区按照兵力、装备、飞机“三靠前”原则,实施“南兵北调”,将主要扑火队伍和履带式森林消防车、灭火坦克、航空消防飞机靠前布防到中、北部雷击森林火灾高发区,缩短扑火作战半径,集中兵力打“歼灭战”,实现了“雷击森林火灾不过夜”的目标。

ed04494df87b49deb5b89209e9f6b27f.jpg

开展“追雷”行动三年来,因火灾发现及时、定位精准、扑救迅速,雷击森林火灾数量较前三年减少了47起,总过火面积减少了1010.135公顷,平均每起雷击森林火灾过火面积下降了5.3公顷,雷击森林火灾的扑救时间平均每起减少了1个小时,做到“打早、打小、打了”,没有一起形成重、特大森林火灾。

被动“扑”转主动“防” 加快填补技术应用“盲区”

从省森防指办公室了解到,尽管“追雷”行动在我省防控雷击森林火灾上取得了积极的成果,但仍属于被动的“扑”,在主动“防”的“消减雷”技术应用方面还处于“盲区”和“空白”状态。大兴安岭地区要加强同有关科研部门协作,探索实践利用当前国内外先进消减雷技术主动防范雷击森林火灾。同时,进一步加强预防雷击火相关设施、设备的建设,进一步减少雷击火发生的机率,实现防控雷击森林火灾从被动的“扑”向主动的“防”的根本转变。

防雷专家建议,在大兴安岭呼中林业局进行“外移式防雷保护系统”试点项目建设。以呼中区呼源林场雷击森林火灾频发的小白山区域为重点保护区,在该区域600平方公里范围内,每50平方公里设置1处防雷保护站,每处防雷保护站配置一个外移式防雷保护子系统。通过12处外移式防雷保护子系统,人为在空间构建48条不同参数的低阻抗通道,以阻抗匹配方式调整每条通道阻抗匹配值,实现核心保护区域地网散流效果最大化,从而达到早期预放电最佳效果,进而改变雷击选择,最终实现对被保护区范围内的全部森林的有效保护。

c1bc8ce0915a4b409b3e3320c605ba38.jpg

三维雷电监测系统在前期的“追雷”行动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大兴安岭地区只有6个三维闪电定位仪,还存在着监测“盲区”和“死角”,无法实现全覆盖,且监测效率低。因此需调整闪电定位仪在该地区林区的布局,增加闪电定位仪的数量,实现云地闪电监测全覆盖,全面提升该地区雷击森林火灾的监测预警能力。

航空护林飞机是扑救高海拔交通不便区域雷击森林火灾的最直接最有效灭火手段。建议增加大中型直升机靠前驻防在呼中、图强、塔源、椅子圈等地区,尽量保证每百公里驻有大中型直升机,为实现“打早、打小、打了”的目标奠定基础。

来源:中国森林草原防火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