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数字看创业 丰硕成果满枝头——2014年全民创业发展情况分析
2014年,是全民创业异军突起、迅猛发展的关键一年。根据统计监测数据显示,全民创业人数达到66848人,占全区劳动力人口的18.6%;实现增加值23.7亿元,同比增长23.5%,拉动全区GDP增长2.3个百分点;人均净收入22976元,同比增长14.2%。
一、全民创业发展情况
2014年,全民创业发展主要呈现以下六个方面的特点:一是以林下种养殖为重点,全民创业延伸到23个行业。我区全民创业覆盖面广,囊括国民经济三次产业,涉及23个行业。目前,已经形成了以野生蓝莓抚育、人工蓝莓种植、食用菌养殖、中草药种植和特色动物养殖等林下种养殖创业集群;菌包加工和食品加工为主的加工业集群;装饰装修为主的个体建筑装修集群;以商贸、物流交通运输为主的服务业集群。在四大产业集群中,林下种养殖实现增加值11.8亿元,占据全民创业的半壁江山,成为创业工程的主要产业集群。二是全民创业效果突出,成为拉动GDP增长的重要支撑。2014年,在全区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形势下,全民创业实现增加值23.7亿元,增长23.5%,对GDP的拉动达到2.3个百分点,全民创业工程已成为推动我区社会经济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支撑。在构成全民创业的四大体系中,林下种养殖业实现增加值为11.8亿元,增长28.2%,占GDP比重为7.7%;服务业实现增加值为10.4亿元,增长10.1%,占GDP比重为6.8%;加工业实现增加值为0.9亿元,增长17.0%,占GDP比重为0.6%。三是创业收入增加明显,成为林区百姓收入增长的重要渠道。全民创业人均净收入实现22976元,比上年增收2857元,增长14.2%。林区百姓收入主要有工资性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其中工资性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由原来的70%降到56.9%,创业性收入占收入的比重由原来的5.3%上升到6.9% ,可以看出创业性收入已成为林区百姓收入增长的“领头羊”。从创业行业看,林下种养殖业人均收入为21304元,增长15.9%;其中养殖食用菌人均收入实现22808元,增长44.0%;种植蓝莓实现人均净收入10928元,下降44.2%;种植中草药实现人均净收入2789元,增长5.7%;发展特色动物养殖实现人均净收入35728元,增长13.6%。加工业收入为27921元,增长15%;服务业收入为 27934元,增长8.1%。四是创业品种增多,推动重点优势产业迅猛发展。全区创业品种达39种,其中特色创业品种比创业之初增加了9种已达到25种,占创业品种的64.1%。食用菌养殖由2.03亿袋猛增到3.2亿袋;中草药种植及抚育面积由4.8万亩猛增到13万亩;特色动物养殖种类扩大,狐貂貉销售由14.9万只猛增到20.7万只;冷水鱼养殖由779万尾猛增到1024万尾;人工、野生蓝莓种植面积和抚育面积也有显著增加。五是特色基地迅速扩张,推动创业工程规模化发展。按照《大兴安岭地区全民创业统计监测办法》,我们对全区创业基地进行了一次清查,清查结果显示:我区现达到标准化基地共有442个,同比增加326个,标准化基地的大幅增加,推动全民创业增加值全年实现4.5亿元的增量。在标准化基地中,食用菌基地117个、蓝莓基地67个、中草药基地79个、特色动物养殖基地153个、棚室蔬菜基地8个。标准化基地的快速发展,促进创业经营的集约化发展,具有区位地缘优势的基地群正在逐步形成。六是地域发展特色鲜明,实现优势互补的差别化发展。呼中区黑木耳养殖基地已晋升为全省唯一一家“有机黑木耳种植科技示范基地”;定位为集旅游、采摘、种植、养殖、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现代化新型人工蓝莓基地的新林区塔尔根合力源基地面积已达4000亩,蓝莓种苗成活率已达98%;集中草药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加林局古利库中草药基地种植面积已达7200亩,黄芪、防风、苍术、赤芍等品种的种植正在通过国家GAP 认证;集商品兽养殖、良种繁育、技术推广三位一体的图强林业局大利养殖公司基地是国家科协授予的“国家级科普示范基地”,成为全区特色动物养殖的引领示范基地;纯绿色种植、无污染的加区老道口棚室瓜果种植基地吸纳308名创业人员,实现纯收入1000余万元,带动经营户人均增收5000余元。
二、存在的问题
全民创业工作经过两年多的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在一些领域还存在可优化和提升的空间。一是优势产品种养殖-加工-物流-销售产业化配套程度有待加强。我区现有食用菌基地117个、中草药基地79个、特色动物养殖基地153个,但这三大创业板块缺少加工企业带动。从产业发展现状看,林下种养殖业产值占全民创业产值的比重为50.4%,加工业产值占全民创业的产值比重仅为9.3%,创业工程主要还是以种养、采摘为主的农业为主要支撑,以绿色食品加工为主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仅有7户,与广泛建设的蓝莓、食用菌基地比例不相称,这说明我区全民创业还处于资源型产品基地化阶段,资源转化率相对较低。从创业者从事的经济活动看,全民创业工程主要以第一产业、第三产业为主,第一产业创业人数达到33067人,实现产值23.7亿元,占总产值50.5%;第三产业创业人数达到26893人,实现经营性收入17.4亿元,占总产值37.1%,主要从事商贸、餐饮和运输业,且与第一、二产业的关联度不高。第二产业创业人数为6888人,实现产值5.9亿元,仅占总产值的12.4%,比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低38.1个百分点,比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低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不能成为林下经济创业增收的主阵地,将制约全民创业规模的进一步扩张。二是集约化经营有待进一步加快。调查数据显示,我区标准化基地有442个,虽然数量多,但标准化质量不高,主要体现在建设不规范、散户多、集中连片规模不够,没有形成抱团集聚效应。例如:食用菌养殖规模5万袋以上的户数仅占总户数的30.7%,7成的户数都是1万袋至5万袋的散户;中草药种植、特色动物养殖基地间最近的距离是几公里,最远的距离达到上百公里,过于分散的基地,不利于收购、加工、包装、销售完整产业链的形成。三是投资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到2014年末,全民创业经营性投入26.7亿元,增长21.1%。从投入渠道看,政府性投入比重占到八成,民间投资仅为两成,民间资本投资比例较低。
三、发展建议
在全面停伐的新形势下,我区应尽快充分利用资源优势,推动全民创业向纵深发展。一是培育和引进龙头企业,加快全民创业工业化发展。充分依托我区丰富的林下产业资源,对内分层次、有选择地扶持本地基础条件较好的加工企业作为龙头,对外引进一批相关行业龙头企业,引导企业研发精深产品和保健食品,形成自有知识产权,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发挥龙头企业在产业链条中的核心作用,向上辐射种植业、养殖业,向下辐射第三产业,横向辐射相关配套产业发展,并形成集聚效应,吸引投资进入同类或相关行业,实现原料就地转化增值,尽快从“原料产区”向“加工强区”转变,加快产业化发展进程。二是发挥骨干基地的示范效应,加快标准化集约化发展。经过近几年的大力发展,我区已形成了一批有带动作用的骨干基地,与分散经营相比具有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强、规模效益好、投入产出高等优势,应通过政策鼓励、信贷支持等方式,整合林下产业资源,引导种植养殖业由分散经营加快向标准化、集约化经营发展,进一步做大做强原材料基地。三是积极调动全民投资热情,加快投资结构多元化发展。积极引导、调动民间资金和金融资本向全民创业各领域投资,改变政府性投资“一元”独大的局面。建立政府、银行、民间资金三方良好的合作机制,在搭建融资平台、技术成果转换、销售渠道拓展、特色产品加工企业培育等方面加强政府扶持力度,实现社会资金向林下经济转移。充分发挥我区的资源、环境、区位、政策等优势,挖掘区内潜力与区外招商引资并重,吸引民间资本进入全民创业领域,进一步增加民间资本比重、扩大全民创业投资规模,提升全民创业在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