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社”成就致富梦
十八站森林资源管护区采取超常规措施,通过兴办专业合作社,引领广大职工走专业合作化道路,形成了以生猪养殖、木耳养殖为主的特色产业群,调动了职工群众创业致富的积极性,提高了职工创业和抗御风险的能力。
“几年前我还是个债台高筑、生存状况很差的扑火队员,通过管护区的扶持,我现在不仅还清了外债,每年还有近2万元的节余,真得感谢管护区的领导,更要感谢林业局给我们这些养殖户的好政策” ,王志明朴实的话语中掩饰不住对管护区的感激之情。是什么使这个40岁的汉子如此动情,让我们把镜头拉回到2011年,全管护区职工60%夏冬两季转产无活干,职工工资收入低,职工队伍不稳定,个别职工想发展林下经济资金短缺、劳动力不足。为了改变这种情况, 2011年8月,管护区号召12名职工通过各种渠道集资210万元成立了“富康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在65号管护站建起了森林猪养殖繁育基地。缺少资金油脂材料费用全部由管护区承担,缺少人员就组织扑火队员到养殖场参加劳动,缺少运输工具管护区提供运输车辆,就这样4栋1600平方米的猪舍建成了,当年出栏生猪2000头,存栏猪600头,实现产值213万元,利润20余万元。12名扑火队员组成的专业合作社到今年已实现产值370万元,利润40余万元,生猪专业合作社实现了“以创业带动就业,以就业推动创业”的双赢发展局面。
李秀梅,十八站管护区一名普通的职工,虽然有致富的梦想,但手里的钱不多,要是赔钱怎么办,管护区领导知道情况后,多次深入家中为其讲解优惠的政策,有了好的政策,她毫无顾虑的入了股,经过大家一年的努力,当年木耳养殖获利2万多元。有了成功的喜悦,她决心把黑木耳产业做大做强,这样缺少资金成了扩大生产规模的最大障碍。由于管护区从来没有人搞过黑木耳养殖,所以大部分人都持观望的态度,怕赔钱,不肯投资。针对这种尴尬的局面,管护区班子成员决定带头干,以集资的形式搞股份制养殖,职工采取自愿的形式入股,大家一起承担风险,并承诺养殖成功后,班子成员立刻撤出股份,由职工自主经营,原有的一切扶持政策不会变。有了好的政策职工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2012年9月,十八站森林资源管护区成立了“林驿食用菌专业合作社”,25名职工借助林业局无息小额贷款的优惠政策,贷款125万元,45名职工集资55万元,总计180万元,用于菌包场建设和规范化木耳场地建设,新建了菌包场,购买了先进的制菌设备,使养菌室的面积达到了2000平方米,年制作木耳“三级菌”能力达到200万袋的规模,年创产值2000余万元。经过一年的发展,如今的十八站管护区86%的职工在自己的家园实现了自己的致富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