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信息

2024年大兴安岭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发布日期:2025-07-11 来源:地区统计局 访问量:
字号:

2024年,全区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黑龙江期间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省委省政府总体部署和地委工作要求,坚定信心、鼓足干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抓好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一、综合

国民经济。初步核算,2024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73.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3.7%。从三次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为49.0亿元,增长4.6%;第二产业增加值为15.7亿元,下降1.2%;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08.3亿元,增长3.7%。


户籍人口。据公安年报数据显示,全区年末总人口369831人,出生人口851人,出生率2.27‰;死亡人口3696人,死亡率9.88‰;人口自然增长率-7.61‰。


物价水平。2024年,全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比上年上涨1.5%。


就业情况。全区新增就业3151人,完成全年任务的105.0%,失业人员就业3323人,完成全年任务的184.6%,就业困难人员就业990人,完成全年任务的165.0%。

二、农业

农林牧渔业。全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99.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4.8%。其中:农业产值32.3亿元,增长6.6%;林业产值43.8亿元,增长5.1%;畜牧业产值9.9亿元,增长2.2%;渔业产值0.4亿元,增长3.7%;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产值12.6亿元,增长2.5%。

粮食作物。全区粮食播种面积17.3万公顷,其中:小麦、玉米、大豆分别为0.8万公顷、0.6万公顷、15.7万公顷。粮食产量27.3万吨,其中:小麦、玉米、大豆分别为3.3万吨、3.2万吨、20.5万吨。

3  2020—2024年全区粮食产量


经济作物。全区经济作物播种面积1.4万公顷,比上年增长20.8%,其中:蔬菜及食用菌播种面积0.2万公顷,增长2.1%;中草药材播种面积0.6万公顷,下降19.9%;麻类播种面积0.5万公顷,增长342.4%。蔬菜及食用菌产量7.5万吨,增长4.3%。麻类产量2.3万吨,增长409.3%。

畜牧业生产。全区猪存栏4.8万头,下降9.2%;牛存栏2.2万头,下降7.3%;羊存栏3.1万头,下降13.6%;家禽存栏39.5万只,下降4.9%。生猪出栏9.0万头,下降4.6%;牛出栏0.9万头,增长0.4%;羊出栏2.6万只,下降2.4%;家禽出栏45.5万只,下降1.5%;禽蛋产量0.5万吨,增长24.3%。猪肉产量7684.1吨,下降2.5%;牛肉产量1477.4吨,增长2%;羊肉产量434吨,增长4.4%;禽肉产量800.3吨,下降2%。

三、工业

工业生产。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为28户,比上年同期增加3户。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下降2.2%。从三大门类看,采矿业增加值下降5.3%,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68.0%;制造业增加值增长8.6%,比重为13.0%;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增长2.9%,比重为19.0%。从产品产量看,果酒及配制酒产量91.2千升,增长70.5%;果汁和蔬菜汁类饮料产量4963.7吨,增长26.7%;水泥产量93820.0吨,下降13.8%;中成药产量439.0吨,增长22.8%;商品混凝土产量63048.0立方米,下降43.5%;原煤206.9万吨,增长5.1%;发电量85151万千瓦时,下降1.4%。

工业效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12月营业收入247494.9万元,比上年下降9.7%;营业成本190184.2万元,下降3.0%;利润总额214758.0万元,下降54.5%;资产总计762992.9万元,增长16.4%。

四、固定资产投资、建筑业和房地产开发

固定资产投资。全区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不含农户)比上年增长9.4%。按产业分,第一产业投资增长8.5%,第二产业投资增长31.1%,第三产业投资增长4.4%。按经济类型分,国有控股投资增长13.5%,民间投资下降21.6%,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下降100.0%。全年施工项目个数下降11.1%,新开工项目个数下降1.9%。


建筑业。全区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58户,其中本年新增2户企业。总专包建筑业总产值实现86393.3万元,比上年下降8.5%。    

房地产开发。全区商品房销售面积60745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5.7%,其中:住宅销售面积53698平方米,增长33.6%。商品房销售额27972万元,增长41.1%,其中:住宅销售额22661万元,增长40.9%。

五、国内贸易

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4 %。其中,全年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额中饮料类同比增长59%,日用品类同比增长7.7%,粮油、食品类同比增长8.4%。

六、对外经济

对外贸易。全区进出口总额完成0.8亿元,同比下降74.7%,其中:进口额完成897万元,同比下降76.4%;出口额完成7417万元,同比下降74.4%。

招商引资。实际利用境外资金29万美元,同比增长93.3%。全区利用内资18.15亿元,同比增长30.5%;新落地项目39个,同比增长50%。

七、交通和邮电业

交通邮电。全区公路客运量829万人,比上年增长17.7%,民航吞吐量45.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43.6%。全年公路货运量379万吨,比上年增长3.3%,民航货运量82吨,比上年增长65.2%。

民用车量。年末全区民用汽车保有量6.97万辆,比上年增长4.5%,其中:私人汽车6.3万辆,增长3.8%。民用轿车3.5万辆,增长1.9%,其中:私人轿车3.4万辆,增长2.0%。年末摩托车0.83万辆,比上年下降15.3%。

邮政电信。全区邮政行业寄递业务量累计完成1560.38万件,同比增长35.28%。其中,快递业务量累计完成540.32万件,同比增长8.85%。快递业务收入累计完成0.97亿元,同比增长8.77%。全区电信业营业收入4.08亿元,同比增长4.6%。

八、财政和金融

财政收支。全区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4.9亿元,比上年增长8.2%,其中:税收收入7.8亿元,增长6.2%。在税收收入中,国内增值税完成1.9亿元,增长23.4%;企业所得税完成1.5亿元,下降31.4%;个人所得税完成2182万元,下降28.6%。公共财政预算支出121.5亿元,比上年增长7.1%,其中: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增长8.0%,卫生健康支出下降7.7%,农林水事务支出增长19.3%,公共安全支出增长0.5%,教育支出增长6.3%。    金融市场。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566.9亿元,同比增加38.5亿元。其中:住户存款408.4亿元,同比增加33.0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52.1亿元,同比增加0.8亿元。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197.6亿元,同比增加15.4亿元。其中:住户贷款86.2亿元,同比增加3.9亿元;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111.4亿元,同比增加11.5亿元。

保险收入和赔付。全区保险保费收入12.2亿元,比上年下降4.8%,其中:财险业务2.2亿元,下降20.7%;人身险业务10.1亿元,下降0.5%。赔付支出5.4亿元,比上年上升15.3%,其中:财险业务赔付2.0亿元,上升52.3%;人身险业务给付3.4亿元,增长0.5%。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全区共有普通中学31所,招生3009人,在校生9066人,毕业生3321人。普通小学14所,招生1313人,在校生8792人,毕业生1560人。公办幼儿园33个,在园幼儿1972人。大兴安岭职业学院招生1775人。其中专科 1775人、中专0人;学年末在校学生4816人,其中专科4677 人,中专139人。

科技研究。全区科技活动取得新进展,全区高新技术企业存量是23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存量是89家,现有科技企业孵化器2个、在孵企业 67家。全区授权专利128件,有效发明专利101件,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 3件。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产业。全区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个,文化馆8个,公共图书馆8个,博物馆8个。中短波转播发射台2座、调频发射台23座、电视转播发射台23座、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和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均为100%。

医疗卫生。全区共有卫生机构281个。其中:医院33个、卫生院35个。卫生机构编制床位2984张,实有床位2902张。卫生技术人员3509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1148人;注册护士1549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8个,卫生监督检验机构5个。全区共有诊所(医务室)110个。

体育比赛。我区运动员在参加省级及以上比赛中成绩显著,全年共获得锦标赛金牌13枚、银牌3枚、铜牌8枚,共计24枚奖牌。

十一、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居民收入。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729元,比上年增长4.7%。

社会保障。全区参加企业基本养老保险人数12.0万人(不含离退休人员),参加机关事业养老保险人数1.9万人,参加医疗保险人数33.6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7.5万人,参加工伤保险人数7.3万人,参加生育保险人数7.5万人。

注:1.本公报中2024年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着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

2.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及各行业增加值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不变价格计算。涉及历史年份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及各行业增加值等有关数据,根据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资料及有关规定进行了修订。工业数据均为快报数。

3.资料来源:本公报中户籍人口数据来自公安局;粮食产量、畜牧业生产、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居民收入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大兴安岭调查队;就业情况、社会保障数据来自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民政局;农业生产条件数据来自农机总站;营林生产数据来自林草局;对外经济数据来自商务局;交通运输数据来自交通运输局、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民用车量数据来自交警支队、农机总站;邮政数据来自邮政管理局;财政收支数据来自财政局;金融市场数据来自人民银行大兴安岭地区中心支行;保险收入和赔付数据来自银保监局;教育事业数据来自教育局、大兴安岭职业学院;科技研究数据来自科技局、市场监督管理局;文化产业、体育比赛数据来自文体广电旅游局;医疗卫生数据来自卫健委;其他数据均来自统计局。

关联稿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